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 >

夜幕下的上海,貉出没 大都市如何与野生动物共生?(2)

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:小毅 发表时间:2020-03-25 10:44 点击:

  “城市和荒野不同,没办法给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,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,出现矛盾不可避免。”王放说。

  在上海的一些社区,一些居民知道貉的存在。有的居民把貉叫“獾子”,明白“只要不去招惹它,它就不会来招惹你”。但也有人抱怨:“貉会不会传播狂犬病,能不能杀死它们?”“这个獾子讨厌得很,在我家小花园里面刨土!”……

  据了解,这些在城市生活的刺猬、貉或松鼠身上确实可能携带病毒,野生动物多了也难免对小区设施、车辆轮胎等造成破坏,而类似问题在其他国家城市里也长期存在。

  但王放认为,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教训证明,投毒、扑杀乃至食用,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,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野生动物,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,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。“它们需要适应城市、适应人类,我们也需要跟它们共存的智慧。”

  对野生动物“市民”,我们还是了解太少

  “了解城市野生动物的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急迫。”王放向记者表达了担忧。因为,只有摸清它们的分布和习性、搞清楚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响应、评估它们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叠及其可能的风险,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。

  为此,王放计划用三年时间,在上海布设数百个红外触发相机,并建立一个公民信息网络,让任何人见到貉、黄鼠狼等野生动物时,可将信息集中到统一的数据库中。“这些长期监测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窥到野生动物种群的变化、可能携带的疾病、探索它们和城市的关系”。

  在城市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的帮助下,他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成员们计划为10只貉及其他野生兽类带上GPS跟踪器,研究分析哪些公路和街区可以被它们作为家园,哪些街区成为了“死亡陷阱”。

  完成数据搜集分析后,项目人员还将和城市林业主管部门一起,画出城市动物的“保护红线”,规划出生态廊道,用以保护貉和其他动物的关键栖息地。

  实际上,几乎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都存在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。纽约在一百多年前已开始监测城市周围的浣熊、白尾鹿、负鼠等。在柏林、巴塞罗那,20年前人们开始关注野猪的动向。“但目前国内还几乎没有开始系统的城市野生动物监测工作。”王放说。

  与此同时,王放研究团队还计划开展其他几项观测项目:环境DNA分析,了解青蛙、龟鳖、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情况;蝴蝶花园监测,掌握城市昆虫的动态;以及城市蝙蝠调查,摸清黑夜之中城市蝙蝠的种类和活动范围。

  王放认为,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管理没有终点,要把视角放在城市化进程当中,动态地调整解决方案。“我们应该意识到,城市正成为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同家园,了解野生‘邻居’并与它们和平共处,是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应有之义。”

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 更多>>

今日头条

更多>>

推荐产品

  • 全国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展开 查处售卖假文物等
  • 财政部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:严禁用于企业融资担保
  • 个体救助流浪猫狗陷困局 相关人士建议控制收容总量
  • 公安部通缉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 2人已落网
  • 北京门头沟区(塌陷)发生2.6级地震 震源深度0千米
  • 2017年全球首对圈养大熊猫双胞胎在成都诞生
  • 梨园争春 喜庆丰收
  • 徐留平任一汽董事长 徐平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董事长
  • 虚拟货币比特币交易7周年价格创历史新高

快速直达

新闻关注排行榜

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

导航
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- 隐私声明 - 版权声明 - 广告合作
2016 皮丘网 版权所有 声明:皮丘网内容皆来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以及本人立场 若有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站长。客服QQ:724868242